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义隆来到将作监,这里掌握着大宋最高机密,里面的东西可是大宋发展的根本。

尤其是纸币,如今刘义隆正式下旨,发行了第二套纸币,以长安城为背景的纸币。

制币坊如今已经开始制版,至于能否成功不得而知,还有就是,如今宋国的印刷术又有了提升。

当初刘义隆提出活字印刷,将作监的工匠用胶泥制作出了活字印,可惜,后来的运用过程中发现,泥活字使用的次数有限,由于宋国越发繁荣,书籍越来越普及,导致泥活字使用时间进一步缩短,甚至有些地方的泥活字只能用不足一月就要重新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

这些将作少匠秦川一直在改良,虽然在胶泥中加入一些东西,依旧无法延长泥活字的使用时长。

后来他还试过,打造了一套铁活字,然而铁活字不仅效果不好,还需要大量铁矿,这个时代,铁矿石战略资源,不论农耕还是战争,铁器算是必需品,尤其如今,兵器铠甲需要大量铁矿,宋国的开采量不小,但是宋国庞大的军队和频繁的战争,铁矿消耗很大,甚至很多郡兵都是用淘汰下来的兵器铠甲,只有州军和精锐才能优先补充兵器铠甲。

就这样,秦川放弃了铁活字,改用其他金属,不过之前还试过木活字,然而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所以秦川放弃了。

后来刘义隆提出,既然木、铁不行,不如试一试铜活字。

刘义隆记得,当初毕昇的活字印刷流传到明朝出现了铜活字。

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华燧首次用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文集》50册,后又印行《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书。

这也给了刘义隆灵感,所以将用铜制作活字的想法告诉了秦川,秦川之后开始研究,首先是制作模具,毕竟如果一个一个刻可不行。

制作好模具,最后浇铸而成,随后经过抛光打磨,才能制作完成。

这次,刘义隆就是要来看一看秦川新铸造出的铜活字。

将作监铸造坊内,秦川令人将铜活字搬了出来,每一个字大约有五十个,这都是常用字,不常用的每个字有二十个。

看着密密麻麻的铜活字,刘义隆很满意,于是让秦川试着印一套书。

于是这些铜活字被送到印制坊。

这些铜活字都是打磨好的直接就可以进行印刷。

秦川信心满满,让印制坊立刻开始用新的活字进行印刷。

很快,排版完毕,这里的工匠都是熟手,虽然活字从泥活字换成了铜活字,对他们影响不大。

很快,一本《宋律》开始印刷,印制一本比较费事,如果批量印刷活字就很快速了。

一本宋律很快印完,刘义隆看了看印制完成的宋律,很清晰,不比泥活字印的差。

于是,刘义隆很快下旨,将作监铸造铜活字,各地的印制坊陆续换成铜活字。

秦川道:“陛下,一些印制坊的泥活字还能用,不如陆续换成铜活字,优先换那些泥活字不能继续使用的印制坊。”

刘义隆道:“很好,秦卿这可是给朕省了一大笔钱啊!”

是的,大宋的印制坊都是官营,不允许民间私自印刷书籍。

同时,朝廷能控制市面上流通的书籍。

铜活字的事情解决,刘义隆也将一些关于刑狱的书籍交给印制坊,让他们尽快印制出来,下发各地三衙。

里面刑部、大理寺等掌管刑狱的官员的一些经验和案例,刘义隆打算用这样的书籍培养更多的人才。

而且刘义隆已经下旨,独立开一科取士,增加三衙的人才。

同时刘义隆还打算以后分科取士,这样就能保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随后,刘义隆来到将作监正堂,将作大匠秦泰不在,这里面的人都被刘义隆赶了出去,就留下秦川。

刘义隆道:“秦爱卿,朕有一个想法,想必爱卿知道有些地方的百姓,利用一种石头和泥土造房子,十分坚固,如果可以研究出制作方法,进行改良,能不能用于筑城、修建大坝,甚至铺设道路。”

秦川眼前一亮,道:“陛下,臣早有此意,还试验过,只不过并不如意,不知陛下可有建议?”

秦川知道,刘义隆很多时候的建议很有道理,能够让人茅塞顿开。

刘义隆想了想道:“不知道爱卿用的是什么?”

秦川道:“粘土和石头,不过效果不好。”

刘义隆道:“爱卿不如找到一种石灰石,在辅以粘土烧制,然后打磨成粉,使用时在拌以一定的沙土。”

秦川道:“陛下,给臣一些时日,臣必定不负陛下重托。”

刘义隆很满意,将作监这些工匠很努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重视,所以一旦刘义隆又交代,他们就会很快进入状态,努力去完成。

随后,刘义隆又参观了一些地方,然后返回了长安城。

然而秦川却闲不下来,立刻派人找来石灰石,然后混合黏土开始煅烧。

接下来开始测试煅烧后效果怎么样,不过刚开始确实有些不行,煅烧后的石灰石加上黏土并不坚固,

秦川开始改变配比,不断试验,期间还询问过刘义隆,之后再次试验,在烧制后,将成物磨成粉,混合沙土,最终终于研制出刘义隆想要的东西。

刘义隆将此物称为水泥,刘义隆下令率先在长安城内的道路使用水泥,同时修缮城墙也用上水泥。

就这样,第一条从皇城通向外城的水泥路修建成,水泥路平坦,很多商人感到了水泥路的便利,甚至有商人打起了水泥的主意。

不过如今水泥掌握在朝廷手中,刘义隆也不想水泥这么快泄露出去。

有了第一条水泥路,刘义隆下令,修建从长安前往潼关的水泥路,劳教司调集苦力准备修建,同时将作监工坊单独规划出一个区域生产水泥。

同时,刘义隆又下旨,建成潼关的路之后,继续修建潼关至函谷关,进而连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