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南风紧 > 第363章 海试成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十六开始,王少杰开始频繁拜访几个大家族的话事人,李家的家主李福生,胡家的家主胡苗雨,白家的家主白瑞源,秦家的家主秦志刚,以及华夏商会的主要会员。

如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海商第一家的家主亲自上门谈事了,再上一次还是华夏商会成立时候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一次会有什么大事发生。那些嗅觉灵敏的商人们开始四处打听,想要看看能不能捞到什么好处。

和王少杰一样,苏圣平同样忙碌的脚不沾地。上午下课后,匆匆用过午饭,顾不上午休就来到工业园船厂内,此前海试的船都回来了。此次海试的船只是船厂自己造的两艘两万五千石大船,为了能够在接下来的战略中使用,不得已提前海试。

按照计划,泉州船厂只建造大和小两种船只,大的标准是要达到载重两万五千石。这种大型船只,经过船厂的技术积累,又吸收了研究院的多项技术,有于冠华这样的造船大匠在,总算建造出来。

只要这一次海试没问题,以后自己船厂就能持续建造,再从莆田船厂购买中型船只,基本上就能满足国民军和物流行的需要了。

小的船只,主要是以登陆作战为主要目的,以“车船”为主,追求速度。造这种船,船厂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船身傍设四轮,每轮有八楫,由四个人旋斡,船速相当快,船只往来泉州和宝岛传递信息相当方便。这还是轴承技术有待提高的情况下,等到轴承技术进一步发展,日后这种船只驾驭将会更加容易。

来到船坞,见到于冠华正在检查船只,一边查看还一边询问海员,这种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处理,自己饶有兴致的绕着船在那查看。

两艘大船以传统的福船为原型,本质上还是木质帆船,采用了水密舱等技术,在苏圣平的指导下又大量使用了硬木螺丝、钢钉等新产品,所以才大幅提高了载重量,但其本身的条件限制了载重量。可两万五千石的大船,载重量已经超过了一千吨,排水量也近两千吨。

这样的大船莆田船厂也许造的出来,但是却不敢尝试。不夸张的说,这两艘大船已经是当世的超级战舰了。不晓得何时才能看到蒸汽钢质战舰横行于四海之间,那将是何等的壮观而瑰丽!

于冠华检查完船只,看到苏圣平在那,老头子兴奋的跑过来,大声说到:“恭喜大人,老夫仔细检查过,航行了一个月,期间还遇到一次风暴,但是船只完好无损。这两万五千石的大船建造完成,经过海试可以投入使用了。”

苏圣平听了哈哈大笑,道:“辛苦老爷子了,没有您老和船厂工匠没日没夜的操劳,这船造不出来。”

于冠华谦虚的一礼,道:“大人言重了,船厂给所有工匠的福利待遇是最好的,何况造这两艘大船,不仅大人给了很多指点,研究院其他同僚也贡献了不少技术,否则不会如此顺利。”

于冠华说的是实情,苏圣平点点头,道:“主要还是船厂的工匠们努力,既然海试成功了,船厂所有人员都有奖励,麻烦老爷子造一个表,拿给我批一下。”

于冠华也不客气,笑着问:“奖励的标准是什么?”

苏圣平笑着答到:“以普通工匠二十两为准,按照级别每一级百分之二十递增,海试船员按照标注加倍。另外研究院那边提供了技术支持的,您老也统计一下,同样给予奖励。”

苏圣平这些话边上所有人都听到了,得知有这么大一笔奖励,所有人都高声欢呼起来。只是没想到后来于冠华造表的时候,竟然把苏圣平也列进去,奖励了五百两银子,惹来了朱音一阵奚落,笑道苏圣平拿自己的钱奖励自己。

苏圣平朝人群摇摇手,赶紧登上大船,只要海试没问题,他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武器装配问题。

海战当中船只大小发挥了重要作用,造这样两艘大船的主要目的正是要用于接下来的海战。如今算下来,这些年不断从莆田船厂购买船只,海军、护卫队、船队两万石的大船已经有八艘,这一次将会征调四艘,另外四艘仍旧用于护卫队和物流行运输。下南洋之后,船队将会一分为二,一队往吕宋去,一队往中南半岛去。有三艘两万石级别的大船,加上其他船只,这样的船队纵横南洋应该不成问题了。

但是,苏圣平可不想仅靠船大来压迫其他势力,如今有了虎蹲炮,不用的话岂不是完全浪费。虎蹲炮是小型火炮,威力不大。每次发射可装填小铅子或小石子近百枚,上面再用一个比较重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轰声如雷,杀伤力及辐射范围都很大。主要适用于野战,轰击敌人的作战队形。

但适合野战,没说海战中靠近了之后不能用啊,尤其是海洋上比较潮湿,到时手弩、“弹弓”、投石车不能用了,这虎蹲炮就大有用处了,不管怎么样,一炮轰过去,搞死几个,吓死几个,也能有效减少自己部队的伤亡。另外还能达到技术积累和锻炼炮兵的能力,尤其是测距和瞄准这一重要能力。

来到船上后,仔细查看了日后要用来装配武器的位置,看到造船时已经预留了诸多固定用的空洞、支架,这一次海试虽然没有装配武器,但是看起来这些都比较完好,这样苏圣平就完全放心了,自己的南洋经济殖民政策终于可放心实施了。

又和于冠华他们说了一会话后,替代白文华做他秘书的陆广谦附耳禀报了一个消息,苏圣平就离开船厂返回府城。

绕了个圈来去往北门,由于此行另有目的,身着便装的护卫已经四散开来,只余下苏圣平和陆广谦两人坐在马车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慢悠悠的往北门去。

陆广谦、高羽和平宁三个同学,自从最后一次国考失败后,就面临着择业的问题。对于当年学院里结社还剩下的这三个同学,苏圣平还是比较上心的。只不过人各有志,自己的场面逐渐铺开,也不像当初那样“求贤若渴”了,吸纳这三个人进入自己的体系内,必然是要做一段时间自己下属的,还要他们自己真心愿意才行,否则引得他们不自在,自己也会觉得别扭,那就得不偿失了。

先是让许文斌和白文华去探了探口风,也不知道他们两人是如何劝说的,三人很快就找上门来,美其名曰到苏圣平这边混碗饭吃。对于他们以这样的态度来投,苏圣平当然欣然接受。

但是交情归交情,公事归公事,有些事情还是要事先讲清楚的。最后,经过坦诚的沟通,加上如今苏圣平的局面三人也都有所耳闻,又有许文斌、白文华和陈继平的例子在身边,三人就表态完全听从苏圣平的安排。

先让三人在白文华的秘书处待了几个月时间,最先离开的是平宁。许文斌一直抱怨人手不足,又过于忙碌,苏圣平只能把写文章最好的平宁先送去,帮着许文斌处理宣传部门的事情。

如今,苏圣平要处理的事务其实相当多,尤其是和宝岛的文书往来,信息部的情报汇总,国民军的各项事务,很多事情都要苏圣平亲自点头。他自己还要写文章、上课、陪陪孩子,时间上就很紧张。

好在白文华短暂的适应之后,很快就进入角色,处理秘书处的工作从无错误,很好的缓解了苏圣平案牍上的麻烦。而且苏圣平有意培养白文华,遇到宝岛那边传来的消息时,经常让白文华拿出处理意见,然后自己再和他讨论,给他灌输一些治政的理念。

一年多时间下来,白文华成长很快,七月份整合宝岛行省治理体系时,让白文华去担任新城府这一统治比较成熟的地方锻炼一下,以便日后大用。

和白文华一样,短短时间就展现出才华的还有靖海使衙门成立之初就来投的江西学子裴学文、薛静聪和莆田学子王庆元,这一次也各有任用。

他们几个离开之后,秘书处的力量就有所下降,所以陆广谦和高羽就顺势补上了位置,如今才刚刚进入状态,陆广谦主要协助行政方面,高羽主要协助军事方面。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做榜样,苏圣平稍稍调整了自己对传统读书人的心态。确定传统读书人当中尽管会有缺陷,会有那种酸腐的儒生,但同样有不少人才。

自己可以办学校培养一些,但时间上会来不及,很有必要吸纳一些传统读书人当中的人才。这样也能起到千金买骨和为以后制定如何处置传统读书人的政策提供参考。所以,当虫子说到那个老道士的时候,苏圣平才不得不重视,古人当中有大才,自己不可小视天下英雄。